特稿:徐四民在港病逝,各界惜“大炮”絕響(圖)
◆ 香港中國通訊社  ◆

【更改字体样式: 】  

徐四民   從政五十多年,作風敢言、言辭辛辣,有“徐大炮”之稱的前全國政協常委徐四民,九月九日晚在香港瑪麗醫院逝世,享年九十三歲。各界對徐老去世感到哀傷,贊揚他是一個盡忠職守的愛國者,不論在香港或內地,對任何不平的問題都敢於批評。徐老生前亦常以林則徐的名句自勉“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

  徐老長子徐世英對傳媒表示,父親年事已高,已經臥病約兩個月,日前由養和醫院轉往瑪麗醫院治療,病情急轉直下。父親在病榻上亦十分挂念《鏡報》的發展,自己將會繼續父親遺志及不負父親囑托,辦好《鏡報》。他哀傷地表示,現時心裏很悲痛,但也明白父親是“油盡燈枯”,自己將永遠懷念父親。

  在香港,很多人記得“徐大炮”轟香港電台一事。不過,徐老雖“敢言人之所言、敢言人之不言”,卻絕非任意“發炮”。他抨擊反中亂港勢力炮火猛烈,毫不留情;在內地,他積極為國家的發展出謀獻策,主動向中央有關主管部門反映香港所遇到的各種實際困難,“大炮”需有的放矢。

  徐老曾這樣訴說自己的愛國情懷:“一個人愛自己的國家,是自覺自願的,不應期望要什麼回報;愛國也不能講優先,先到者先得。誰愛國誰不愛國,不用自己說,要看表現,要經得起曆史的考驗!你硬說秦檜是愛國者,行嗎?”

  “順境愛國,逆境也愛國”,是徐老的名言。他指出,愛國首重對國家有承擔。就以他自己所走的愛國路,也曾碰到過不少困難挫折,時常遭到很多不客氣、不公道的抨擊,但老人家仍堅定執,無怨無悔。但他認為:“我們自己家裏的事情我們自己罵,外國人罵我就不同意。”

  對徐老辭世,各界都感到哀痛。港區人大常委曾憲梓表示,徐四民是一個愛國者,為人盡忠職守。港區人大代表鄭耀棠說,他很欣賞徐四民對任何不平的事,都直率地批評,反映出他愛國的熱誠。徐四民無論對香港或內地事務都非常熱心。

  政協委員李家祥表示,徐四民是一個正直、為人謙謙君子及仗義執言的人。他記得十多年前,自己剛獲委任為立法局議員時,徐四民曾主動邀約他面談,之後在許多工作上都曾合作,他覺得徐四民像一位老師,經常提點後輩。

  據悉,徐四民是緬甸華僑,其父徐贊周是中國同盟會的早期會員,曾籌集資金支援孫中山搞辛亥革命。徐四民在一九一四年生於緬甸仰光,但他在父親的熏陶下,培養出強烈的愛國情懷,自小就懷有民族主義的思想。在抗日運動中,他強烈表現出他對共產黨的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於一九四九年成立時,徐四民立即返回緬甸,在仰光升起第一面中國國旗。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英開始就香港問題進行談判,徐四民當時以七十高齡,積極投身過渡事務,先後擔任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港事顧問、預委會委員、籌委會委員等。一九九七年七月,徐四民獲香港特區政府頒發大紫荊勳章,表彰他為香港平穩過渡、順利回歸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完) (2007年09月10日 )

 

仅供参考   请勿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