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的华侨情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

厦门 王起鹍

【更改字体样式: 】  

     
  
孙中山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景仰与推崇的伟人……
   在海外华侨心目中,近代中国的伟大人物,当首推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爱国主义者、中华民族英雄。他坚持不断进步,适应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人……
  孙中山先生为拯救中国、振兴中华,始终不屈不挠、愈挫愈奋。其坚毅卓绝的精神,高尚伟大的人格,至今仍受到海峡两岸同胞、海外侨胞的崇敬和追思。他的伟大革命精神和崇高的人格,永远强烈地鼓舞着期盼着祖国统一的每一位中国人……
  海外华侨华人崇敬孙中山先生,还因为他一生的革命活动与华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年,孙中山先生奔波于海外,所到之处都受到爱国华侨的热诚欢迎和鼎立支持。上至事业有成的实业家,下至普通侨胞,均慷慨解囊,支持孙中山先生,甚至投身革命。当年为革命牺牲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就有许许多多海外华侨和洪门人士。
  孙中山在评价中国民主革命中华侨的地位和作用时,他赞誉“华侨乃革命之母”。 1923年10月15日,他在广州国民党恳亲大会的演讲中说:“每次起义革命都是得到海外同志的力量”,孙中山对华侨有着同志股的情感,在中国的革命活动,华侨是巨大的原动力,侨胞协助孙中山成立海外革命组织、创办革命报刊、踊跃捐款捐物,以各种方式积极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斗争。

  孙中山的海外关系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中山市)翠亨村,他的长兄孙眉是该村华侨资本家,1877年,夏威夷政府鉴于孙眉的卓著成效,准许他多召华人来岛大兴垦务,这样,在大批乡亲涌向夏威夷的人潮中,刚满十二岁的孙中山也陪着母亲登上了海轮投靠哥哥。也就是在此时,孙中山“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 在其兄资助下1886年至1892年又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联络有志之士,准备创立革命团体,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
  经过十几年在海外学习与工作,孙中山不但结识了许多爱国华侨,也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94年11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后,再度从上海赴檀香山,在华侨中创建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小团体——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895年2月,他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1896年10月,通过海外华侨关系,经英国、游法国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海外革命小团体,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同盟会的成立,推进了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06年,同盟会在新加坡的晚晴园成立了东南亚总部,1908年中国同盟会南洋总支部在新加坡成立。
  二十世纪初期,南洋华人约六百万人,占全球华侨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九,孙中山利用其广泛的海外关系,走遍东南亚各地,每到一地,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到处讲演,写文章揭露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主义路线,当时超过半数的革命经费均来自南洋华侨的捐助。

  孙中山在华侨中间
  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是奔走于海外,在海外华侨中做教育启蒙、宣传鼓动、组织策划的革命工作,深为海外华侨所爱戴、拥护和支持。其所以如此,这是因为中山先生始终坚决地站在为祖国求独立富强、为人民谋福利的立场,因此他能够了解华侨,也愿意接近侨胞;
  另方面,海外华侨饱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剥削和鄙视,生活和生存的权益得不到保护,深感清政府腐败、黑暗、无能,所以,华侨都怀有“排满”的浓厚情绪,希望祖国富强,能支持保护海外赤子。这一思想愿望,是华侨产生革命力量的根源,也是孙中山能够在领导民主革命全过程中,取得华侨支持的主要原因。
  为了发动华侨革命,孙中山环绕地球四圈,走遍天涯海角。他先后出入日本16次,在日本驻留时间累积达9年6个月;美国华侨是孙中山在三十年革命经历中最基本的依靠力量,他曾四次访问纽约,在发动和组织美国华侨参加中国革命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在旧金山建立的美洲同盟会,把美洲大陆的广大华侨发动起来,使他们由沉睡到觉醒;孙中山三次赴温哥华奔走革命,向华侨筹款,并得到当地帮会很大帮助;孙中山8度到访新加坡,会见支持者和为革命运动筹款;1904年12月孙中山离开赴英国伦敦,并在欧洲留学生的邀请和资助下渡海到比利时演讲;1905年6月11日,孙中山借助留学生筹集的路费,自法国马赛登上东进的轮船……
  由于中山先生在华侨中不断的工作,使不少华侨很快地接受了革命思想,不少的人追随他参加了革命的实际工作。从1895年第一武装起义起,经过十六年的起义、失败、再起义、再失败的多次流血牺牲,艰苦奋战,终于在1911年武昌起义,取得辛亥革命的伟大胜利,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这16年海外华侨为推翻封建皇朝,建立民国,捐款献金,运送军械,掩护革命同志的事情不胜枚举,许多华侨青年欣然回国跟随孙中山奔走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壮烈牺牲的事迹更是层出不穷。

  孙中山与海外洪门昆仲
  孙中山先生与华侨中的洪门组织更有深厚的关系。海外洪门组织在当时虽是一封建秘密性的组织,但它代表着很大一部分劳动平民,而且一直为其“忠诚爱国、义气团结、义侠锄奸”的信条所维系。美洲致公堂组织庞大,成员20万之多,该组织对革命的态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全美洲华侨对待革命的态度。孙中山对美洲华侨争取能否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将取决于致公堂的向背。由于洪门人士因远居海外,亲身遭到帝国主义的直接迫害,容易接触新思想,有一定程度的革命性。孙中山深入华侨社会看到了这一点,很重视洪门组织的工作,他认为“美洲洪门之众,欲用之,非加入其团体不可”,毅然于1903年冬在檀香山加入致公堂,并封为“洪棍”之职(海外洪门职位:元帅称“洪棍”)。孙中山加入洪门组织,并非真正推崇和信仰洪门会党的一套做法,实为改造会党采取的一种策略。
  孙中山参加致公堂后的第一项工作是改组《大同日报》。《大同日报》改组后,其“革命横议,鼓荡全美。华侨受其感化者日众”;第二项工作是重订洪门致公堂总章程。原来的致公堂章程繁琐神秘,封建秘密结社色彩浓厚,经改订后的新章程开宗明义地把致公堂的宗旨改造成与兴中会及后来的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一致,使原来的封建性质的章程充满民主革命的内容;第三项工作是重新登记会员。孙中山很清楚,致公堂内部复杂,除少数热心职员外,多半拘泥旧习,又多加入保皇党,没有远大志向,因此他倡议实行全美会员总注册,并整顿美洲各地洪门组织。
  孙中山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海外革命组织力量,1909年11月至1910年初春,亲自赴美国发起建立同盟会。孙中山认为,“倘海外同志及洪门能联络为一团体以赞助革命”,“有此一臂之助,不患大事不成矣”,故决定全体同盟会会员一律加入致公堂。同盟会会员加入致公堂,吐故纳新,使致公堂衰老的肌体吸进新鲜血液,同时也使同盟会组织获得大发展,壮大加强了革命力量,可谓一举两得。
  1911年6月15日,孙中山向致公堂提议组织的美洲洪门筹饷局(又称中华革命军筹饷局)在旧金山成立,筹饷局对外称做国民救济局。其组织机构由致公堂和同盟会选出代表组成。洪门筹饷局成立后,孙中山亲率洪门筹饷局成员不辞劳苦地做演讲宣传活动,对争取美国、加拿大各地致公堂支持革命起了重大作用:
加拿大华侨约4万人,其中加入致公堂者80%。1911年,孙中山到加拿大为黄花岗起义筹饷,各处致公堂纷纷典押会所,共捐款加元6.4万元,是当时为黄花岗起义各地华侨捐款的第一位。
  根据美洲洪门筹炯局的指示,古巴华侨也成立了代理筹饷处,经过洪门筹饷局的工作,华侨的捐款从北美洲发展到南美洲。
  孙中山以洪门成员身份,也以中华革命党领袖身份,要求各埠洪门,对外联络名义仍然可以照旧,但“其内部则一律按照总章、通则行事”,后来洪门中一部份脱颖而出的精英,结成了筹备致公党的政治组织的力量,说明海外华侨在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影响下,政治觉悟有了提高。1925年正式成立了中国致公党,。
民国以后,孙中山将革命重心移至国内,与海外联系愈来愈少,也标志着他对海外洪门的改造工作结束。

  孙中山与中国城(唐人街)
  走近美国、加拿大、英国的中国城(唐人街)或华人建造的纪念亭园,会发现矗立着孙中山的纪念铜像,以表尊崇而资景仰:加拿大温哥华、美国芝加哥的孙中山铜像,立于中国城的中山纪念公园之内;孙中山先生曾多次到过旧金山,旧金山的孙中山铜像系由美国雕刻艺术家所作,恭立于唐人街圣玛利公园内;洛杉矶的孙中山铜像为一坐像,也坐落于唐人街中央。
  孙中山曾经活动的地方,侨胞们为纪念世纪伟人和革命导师,恭立铜像,永垂景仰。各地中国城(唐人街)的建设,富有浓浓中华色彩的庭院和孙中山铜像,以及镶镌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四字牌坊。如:檀香山唐人街上建的孙中山纪念铜像别具一格,铜像有一人多高,手捧书卷,身穿长袍,栩栩如生,面对着当年他经常活动的纳瓦纽河一带;温哥华的中山公园,是当地华人为表达眷恋故土的怀乡之情和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业绩集资筹建,1897年、1901年和1911年,孙中山曾在先后3次到温哥华,1911年1月,温哥华唐人街聚居5000名华人,孙中山来此活动,竟有3000人冒雨赴会听讲。孙中山先生感慨曰:“人心如此,革命必成功矣!”,1983年春,当地华侨华人在唐人街中心附近动工兴建了中山公园,公园占地2.5英亩,整个布局小巧玲珑,错落有致,仿中国苏州庭园的古典艺术风格。全球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公园已达43座,在海外只有日本和加拿大各一家。
  孙中山的名字与中华民族同在;孙中山的铜像与海外华侨华人同在;孙中山的理想与两岸同胞同在;孙中山的思想与世界和平与进步同在。
  孙中山铜像表现着中华民族奋斗不屈的精神,海外华侨只有一个理想,要继承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遗志,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统一富强的现代化中国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作者系 厦门市侨联副主席、原致公党副主委)


上图:油画《华侨为革命之母》
下图左:英国伦敦唐人街。右图:孙中山在檀香山茂宜岛宣传革命的旧址照片


 

仅供参考   请勿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