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之力不可忽视
王进整理
 

【更改字体样式: 】  

     
  
我国人民移居国外,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人数众多,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压,以及国内反动阶段的政治迫害,有很大一批人飘洋出海,流落他乡异域。到辛亥革命时期,海外桥胞总数己达600多万人,其中人数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南洋,占华侨总数的67%。

  各地的华侨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所选择的职业有所不同,所拥有的经济实力也略有不同。例如,美国及美洲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大多从事种植、开矿、筑路与服务业,也有一小部分经营洗衣铺、小餐馆和杂货铺,在澳洲的华侨,早年主要当淘金工人,也有人经营餐饮和种植业;而南洋地区,华侨主要从事种植园工人、各种手工业工匠、建筑工人和小商小贩。这一地区的华侨经济实力最强。

  但是,不管是分布在哪一个地区,也不管他们是工人、店员、小贩,商人或中小资本家,还是大资本家,他们都因为身处异域,寄人篱下,而备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奴役歧视而欲诉无门,他们从生活中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华侨的命运与祖国的盛衰强弱是血肉相联的,他们都殷切地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够独立富强,能够保护他们的权利和利益,使他们摆脱“海外孤儿”的处境,可是腐败的清政府不但无法保护他们,还反动地他们一概视为“省贼”、“秀民”。因此,他们也寄希望于国内的革命。出生于华侨家庭的孙中山深悉侨情,他仔细地分析了华侨的处境,他们对祖国的感情以及他们的希望和目的。他发现华侨由于身处海外,思想开通得早一些,比国内的人更容易接受三民主义;发现他们更能清楚地体会到革命与自己切身利益的关系;也发现他们不但较国内一般人更具有革命意识,而且也更拥有财力和物力。

  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在其革命初期,就确定了“要发挥华侨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策略,井立即付诸了行动。

  起初,他主要是利用其胞兄孙眉在华侨中的影响宣传教育华侨。1894年上书李鸿章失败之后,孙中山开始组织华侨参加革命活动,并在檀香山创立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895年,在香港设立兴中会总部,率领华侨及武装在广州发动了第一次起义。此后,多次在华侨中筹捐资金,募集勇士在国内发动起义,其中著名的黄花冈72烈士就大都是海外华侨。他还十分注意鼓励和策动各种侨报、侨校的工作。
图:孙中山为辛亥革命作出贡献的南洋华侨 郑螺先生(福建同安人)颁发旌义状


 

仅供参考   请勿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