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华侨的特殊情缘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作

厦门 王起鹍 (图/文)


【更改字体样式: 】  

    


  孙中山先生说:“我海外同志,昔与文艰苦相共,或输财以充军饷,或奋决而杀国贼,其对革命之奋斗,历十余年如一日,故革命史上,无不有‘华侨’二字,以长留于国人之脑海。”
“华侨是革命之母”,这是孙中山在评价中国民主革命中华侨的地位和作用时给出的赞誉。100年前,华侨是辛亥革命有力的支持者和参加者,对促成辛亥革命起了很大的作用。

    特殊的身份
  1878年5月2日,孙中山随母自广东香山县赴檀香山投奔哥哥孙眉,并於1879年、1882年先后就读普纳荷学校(PunahouSchool)、意奥兰尼书院和奥阿厚学院。在檀香山接受4年多的西方教育。
  孙中山出身华侨家庭、留学生,1878年至1911年,六次到檀香山,三次到加拿大、四次到美国本土、五次到马来亚、八次到新加坡宣传和策划革命,共计九年半基本上是在海外度过,在其革命生涯中“侨”占有特殊和重要地位。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是与海外华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他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后人惯以“中山先生”相称。孙中山使用过不少名字,多数是为了宣扬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部分则在于表达人生期望。除了公私档案均以“孙文”署名之外,也用过南洋小学生、南洋一学生的笔名。但在西方,多以“Sun Yat-Sen”(即孙逸仙的粤语的英文音译)之名闻于世。
  长期的海外生活和多次策划武装起义的革命实践,孙中山对华侨怀有深厚的感情,深悉侨情,正所谓“凡我侨胞直接间接所受政治上之痛苦,罔不洞知”。因此,在海外华侨心目中,近代中国的伟大人物,当首推孙中山先生,华侨成为支持孙中山革命的重要力量。
  为了支援孙中山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许多华侨情愿倾家荡产为革命,他们利用书报、杂志、演讲等宣传工具大造革命议论的同时,还千方百计筹募钱、物和武器支援各项革命活动,黄花岗烈士中有31位是华侨,8位是留学生。

  特殊的组织
  由于海外华侨对腐败冷漠的清政府的失望及自身颠沛流离的悲惨生活,因此迫切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够独立富强,使他们摆脱“海外弃儿”的困境。
  孙中山正好顺应华侨自强御侮的心理和对家乡深深眷恋,向当地华侨宣传反清革命言论,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具有革命性,又带有改良倾向,即不是会党组织,又兼有会党色彩的“特殊的组织”兴中会(兴中的意思就是振兴中华)。
  为了争取当地华侨华人的同情和支持,以便募集资金,兴中会的章程没有明确提出武装反清的主张。然而,兴中会的秘密誓约中规定会员必须坚守不渝、忠实履行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斗争任务,在华侨中第一次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君主专制政府,若有会员不从则遭到严惩,某些规矩确实带有秘密会党的色彩。
  1895年2月21日,兴中会在香港成立总部,并先后在一些国家设有分会,在华侨中发展组织。由于在组织发展、社会基础等方面受阶级和时代的影响,兴中会均有很大的局限性。1905年,兴中会与华兴会、光复会联合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的中国同盟会。1908年,同盟会从日本派人到东南亚成立分会,当年在缅甸成立的同盟会,其中有厦门藉华侨徐赞周为发起人之一,至1911年10月在缅各地成立了25个分会,会员达2340人之多,接近当时缅甸华侨总人口的2%,是东南亚地区会员最多的同盟会分会。
  1912年8月,同盟会又联合数个政党组成国民党于北京;1914年7月,另组中华革命党于东京;1919年,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兴中会的创立也成了中国国民党诞生之日。
  
  特殊的遗像
  华侨的支持几乎是辛亥革命所有的经济来源,由于华侨是将中华民国与孙中山联系在一起,因此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诞生,使得华侨以做为中华民国国民为无上光荣,中华民国曾经是海外华侨的精神支柱,在海外各国相继成立的传统侨团组织,成员都自称是中国人、认同“三民主义”的华人信徒。只是在蒋介石发动内战、进行“反共救国”宣传,在华侨之间造成亲国民党与亲共产党的、势不两立的,不同政治观点的两派社团与学校,“总理遗像”在世界各地始终见证了华侨华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总理遗像”(即同盟会总理)是民国时期对孙中山遗像的专称,随着崇拜孙中山运动的推广,被赋予隆尊的政治与法律地位。
  海外华侨崇拜孙中山,认定他是“恢复中华”、奠基革命的象征,也是祖国的象征。自1926年在海外的传统侨团、学校一直都在礼堂、课堂正中悬挂孙中山“总理遗像”,两旁是中山先生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横批则是“天下为公”,尽管“中华民国”一开始就陷於不断的权位争斗、军阀混战、直到蒋介石的23年独裁统治,但是这个正统的名义和位置,誰也没有胆量更改,许多场合蒋介石始终也只能是打扮成穿着戍装站立在孙总理身旁的“随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外侨胞心目中,仍然保持着孙中山的崇高形象,许多华人社团、学校,保留悬挂孙中山先生像,学校遵循孙中山的教导,以天下为公,热爱人类社会,努力学习工作,争取德才兼备,以造福人民大众,促进世界大同为己任。五十年代我曾就读的缅甸礼居中华学校教室,并列悬挂着孙中山先生与毛泽东主席的画像,毛泽东主席尊崇孙中山先生为“革命的先行者”,面对两位同时代的革命伟人,海外赤子看到了祖国的希望。
相信“总理遗像”将再次见证两岸和平统一、繁荣强大的中国……

  特殊的年份
  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孙中山发动武昌起义建立民国,史称“辛亥革命”,在那特殊的年份,中国以民国纪元……
  2011年,辛亥百年之际,特殊的年份,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纪念活动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共同传承先烈精神、缅怀伟人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深深懂得祖国统一社会安定为百姓最大的期望和心愿,他在1924年11月北上取道日本神户时用十分简洁通俗的语言对日本记者宣称,“‘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1),说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华侨是革命之母”,孙中山用这句形象化的语言来说明他的革命活动是从华侨里面开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最早的成员及赞助人是华侨,华侨对于促成辛亥革命和建立民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样,海外华侨华人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起到巨大的作用。
祖国的强大,必然提升海外侨胞的地位,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不但继承了祖先光荣的千年历史文化,也承受着近代遭受列强入侵的屈辱,这是割不断的文化传承,也是推不掉的历史使命,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大地历经百年曲折征途也是隔不断的中华民族历史,两岸如何从和平发展迈向和平统一是全球华人的宿愿。
  两岸同胞、海外华侨华人,期望通过共同纪念辛亥革命百年,重温共同的历史记忆,增进彼此的理解与感情,稽古振今,缩小分歧,凝聚共识,寻求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智慧,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山先生发出的“振兴中华”的倡议,让我们海内外侨胞共同努力,为中国和平统一的大业献上一份力量。

  (1)《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373页
  图1:1901年,孙中山与家人在檀香山合影,中坐者为孙母杨太夫人,左立者为孙科,后排左四为孙眉,左二为孙眉夫人谭氏,左五为孙中山,左六为孙中山原配夫人卢慕贞。
  图2:孙中山于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图为当时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时的宣誓地──李昌宅
  图3:1908年缅甸仰光同盟会会员在仰光大湖园合影。
  图4:1933年(民国12年)印尼棉兰华侨教育总会礼堂悬挂的“总理遗像”。
  图5:2011年1月,哥斯达黎加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洪门致公党联合举行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驻哥大使李长华出席纪念会。
  图6:2011年4月,德国华侨华人举行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座谈会。
  题头图:“总理遗像”
 
 

 

仅供参考   请勿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