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门华侨致公标志
     
       
 
           
 
 
中国外交政策中的侨务问题研究
◆ 陈奉林  ◆

【更改字体样式: 】  

  随着经济崛起,中国目前正空前广泛、深刻地参与国际事务,对国际事务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如能很好地把外交与侨务结合起来,使外交紧扣侨务问题的实际而有针对性,侨务通过外交的保护而有实效性,则两者都能相互促进而进一步提高实效。

  一、对境外侨民遇险、遇难事件原因的简要分析
  近年在境外发生的袭击中国侨民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侨民居住国发生动乱与战争。
  这类事件往往发生在一些政治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冷战结束后,它们面临着传统政治结构变革的巨大压力,公民的参与扩大,要求民主、放松言论管制的呼声甚高,所有这些都形成对政府的巨大冲击。国内形势不稳,出现骚乱,对国外侨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
  第二,中国企业与当地社会产生的矛盾。
  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但是在另一方面,它给各国特别是给那些在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国家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巨大的,因为这些国家对汹涌而来的全球化大潮普遍缺乏有力的对策,在经济上增加了矛盾外化和激化的机会。这种矛盾突出地表现为外国企业进入后形成对民族企业的冲击,而本国大众又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此对外国企业的不满转向对其企业员工的暴力行为。
  第三,由于大量外国侨民的进入,对非传统安全造成威胁。
  侨民对居住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法律、价值观念等等,其中之一就是对非传统安全的影响。外国移民大量涌入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展开的,他们进入居住国后,参加社会经济活动,自然会给习惯于过平静生活的原住民带来一些冲击。

  二、当前中国外交政策中侨务问题的基本定位
  1、确立侨务为国家服务,国家为侨务服务的方针。
  我们强调“侨务为国家服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只要求华侨对祖国的义务与奉献,而是结合了时代的特征注入了新的内容,让他们走向世界,宣传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促进中外间的合作与交流;“国家为侨务服务”,就是国家根据时代的发展,加大对外政策中对华侨的保护与支持的力度,对海外华侨提供必要而有力的领事保护。要给全球化时代中国侨务政策以新的定位,就必须发展和完善过去的侨务理论与政策模式。
  2、继续坚持自愿原则,鼓励华侨从自身的发展出发融入当地社会。
  必须承认,战后50年来中国和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看到全球化进程给侨务工作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新一代华侨越来越多地接受居住国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他们对祖国的认同越来越淡薄,我们不宜夸大他们对祖国的感情。正是由于大部分华侨已经归化于居住国,通过多年打拼已经开辟出相对稳定的社会活动网络空间,就应该继续鼓励和支持他们的选择。这一点应该成为我国长期的明确的战略方针。
  华侨与居住国关系融洽,有利于中国发展与华侨居住国的关系。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而言,鼓励华侨融入当地社会是十分重要的。
  3、适应经济全球化、多极化趋势,鼓励国民积极参与世界移民浪潮。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间资本、技术、信息以及人员流动是快速的,哪里有利就流向哪里,取得最大的比较利益。国际间的移民也是如此,趋利避害。中国应该重视国际新移民浪潮,昂首加入到国际移民的浪潮当中。我国的外交及侨务工作必须重新考虑移民问题,增加外交中侨务工作的比重,制定具体的长远的政策措施。
  我们所强调的参与国际移民,是指现代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下的新移民,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觉行为。在大多数国家都进入国际移民的体系当中,我们应该尽快把它作为国家行为和总体战略来考虑,制定出移民的具体计划与措施,跟上世界移民浪潮。
  4、充分认识华侨变化规律,以现实的态度对待侨务问题。
  现在与过去的情况完全不同,华侨的社会地位、环境以及与居住国的关系已大大改善。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该承认他们的思想变化,只能因势利导,在不影响他们与居住国关系的情况下,开展与他们多渠道、多层次的联系与合作。侨务工作的当务之急,是最大限度地帮助华侨解决在当地的发展问题,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解决实际困难,为当地发展多做贡献,得到当地社会的承认。

  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侨务政策
  首先,倡导互利双赢,在实现中国国家利益时也使华侨、居住国多元受益。所谓互利双赢,就是开展与华侨互利合作,在合作中分享利益,不对华侨要求单方面的义务,也不过多地强调他们对祖国的效忠与服从。由于长期生活在国外,不同的教育、经济条件、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政治认同与归属都有一定的倾向性,很难说他们再认同或归属于中国,尤其在国外居住的年轻华侨更是如此。认识到他们发生的变化,对于我们制定政策十分重要。今后如何发挥侨力为我国服务呢?这是需要从我国国情的战略高度,以大外交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对侨务战略与措施作通盘考虑,建立中国―华侨―居住国多元受益的利益分配模式,最终使多方受益。
  其次,在华侨中倡导共同富裕,在提高国力时帮助华侨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华侨作为中国公民的一部分,应该享受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的好处,而不是简单地在舆论上和道义上的呼吁。这就要求在外交工作中加大侨务工作的比重。中国政府在有条件的国家开设的工厂、矿山、采油等机构,可以吸收华侨劳务、技术和资本,尽可能地给华侨增加创业和发展机会。例如中国在海外的企业逾10000家,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有利于华侨发挥作用。我们倡导与华侨互利合作,在实现国家利益时使华侨受益,在提高国力时使华侨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对华侨的帮扶决不是大包大揽,解决他们所有的问题,而是通过我们的帮助使他们走上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道路;帮助他们掌握现代知识与技能,拓展就业渠道;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在用工、招生等方面予以优先照顾等等。
  第三,确立“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理念,保护海外华侨利益。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中央近年提出“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新理念,这与我国侨务政策的目标是一致的。强调“外交为民”,是我国国力相对提高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国际活动空间扩大的产物。现在我国在世界设有240多个使领馆,有几千名外交人员在世界各国工作,保护华侨利益是我国侨务政策的重要内容。据外交部统计,近年每年在海外发生的中国公民各类事件达30000起,数目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是空前的。
  西方国家很早就懂得通过领事裁判权保护本国侨民的海外利益了。相对而言,我国的领事保护则起步较晚。2006年5月,外交部在领事司设立了领事保护处,在此基础上于2007年8月建立了领事保护中心,颁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对海外侨民实施领事保护制度。侨胞的权益只能维护和争取,而不能无限制地扩大,否则就容易滑向民族利己主义泥潭。
  第四,结合经济全球化趋势,作适度的爱国爱乡宣传。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移民的全方位冲击,同样波及到华侨。华侨当中许多共性的东西在逐渐消失,多样性的东西在逐渐显露。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问题的视角,即承认发展中的差别与多样性的存在,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当务之急不是过多地宣传或强调“同”的方面,而是顺应历史潮流,施之以利,根据自身的发展与需要,作适度的爱国爱乡宣传。在经济全球化中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华侨身在新的经济格局中面临多种选择。这就决定了我国的侨务政策必须从华侨的立场出发,为他们着想和考虑,在经济上多为他们做些实事,而不是过多地对他们做政治宣传。
  第五,淡化“大中华”思想宣传,避免居住国对华侨产生误解和恐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几乎与所有国家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长期以来在国家关系主导下的华侨华人问题也进入一个平稳发展时期。但是在问题的另一面,华侨与当地民族矛盾远没有消除,近年频繁发生的经济纠纷、袭击和抢夺华侨商店与财物的事件,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些问题对华侨来说是非常重要和现实的,关系到他们的生存与发展。例如1965年发生在印尼的大规模屠杀华人事件,主要借口就是怀疑华人对印尼的忠诚,并把他们当作颠覆印尼政府的“第五纵队”。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一些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对中国和平发展产生疑虑甚或恐惧,担心中国强大起来之后会搞大国霸权主义。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淡化“大中华”思想宣传,也不搞“大中华经济圈”之类的宣传,而是多做些四海为家、落地生根之类的宣传,帮助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所作为,以维护华族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周边国家多做些增信释疑的工作,对华侨在国外发展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第六,正确处理中国与华侨、居住国的关系。在研究和制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华侨所在国的背景,从当地的角度出发研究问题。我们不否认海外华侨在民族感情、文化认同方面与祖国有无法割舍的联系,但也反对机械地形而上学地看问题的观点,也就是说必须承认他们与中国有一定的联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能把主观一厢情愿的东西强加到他们身上,不能犯历史上的“中国中心主义”错误。理论僵化的地方正是科学研究起步的地方。在承认华侨所处地位、环境发生变化,不同于国内一般民众的前提下,就应该考虑中国与华侨、居住国的关系。中国政府负有对华侨引导、支持和帮助的义务,希望他们在居住国生根、发展;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处理与居住国、当地社会的关系。这关系到中国、华侨与居住国三方的共同利益,不可偏颇。
  第七,从全球化的大趋势出发,拓展中国与华侨网络的联系。经过多年发展,海外华侨已经形成强大的商业、金融、资讯、人脉网络,如果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网络资源,那将形成巨大的物质财富。(作者单位:外交学院外交学系,本文摘自“国务院侨办2007-2008年度课题报告”)
 

仅供参考   请勿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