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门华侨致公标志
     
       
 
           
 
 
同心同德 为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再建新功
——写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周年之际
◆ 王起鹍  ◆

【更改字体样式: 】  

  25年前,厦门还只是一个封闭的海岛小城……
  25年前,我参加过东渡的填海造地、推着一车车泥石把东渡和浮屿连接起来……
  25年前的今天,我看到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从湖里开始……
  25年后的今天,厦门已逐渐成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
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周年的日子里,也迎来了厦门致公党组织建立25周年。
  致公党厦门组织在发展中,见证了厦门经济特区25年的风雨历程和创业实践。今天的厦门环境优美、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社会文明,这一切为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1年10月,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在湖里拉开序幕,面积只有2.5平方公里。今天的厦门特区建设热潮逐步向岛外的广阔空间扩展,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保税区、经济开发区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1981年12月30日,致公党厦门地方组织在特区建设浪潮的推动下,在中共厦门市委的支持下正式成立。厦门致公党的25年,与中国共产党同舟共济、肝胆相照,高举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两面旗帜,团结海外侨胞和广大归侨侨眷,开展海外联络工作,为外引内联、招商引资,积极参与经济特区建设和祖国和平统一的工作。
  25年前我参与了厦门致公党组织的筹建工作,当时厦门只有民革、民盟、民建和农工四个党派组织,致公党是“文革”后成立的第个一党派组织,当时侨界知识分子对致公党认识不足,心有余悸,生怕参加后会落入右派分子的圈子,因此组织的发展非常困难。成立组织之初,由於地方财政困难,我们只能靠致公党中央拨发的几百元 “特别”费和时任致公党福建省委主委、原同安县副县长柯朝阳先生500元捐款来维持日常工作,没有专职干部、没有固定的办公室场所,召开大小会议大家各自想方设法帮助解决,茶水费、领导的车马费都是自己掏腰包,没有电话、没有打字机,开会的通知均是用手一张张复写的。为了节省3分钱的邮资,许多通知和资料,都是由我们的党员互相传送。后来相继成立的民进、九三也是寄人篱下办公,当时我市八个民主党派总共不到50名的干部,在中共厦门市委领导下,带领着一千多个党派成员与厦门人民一道为建设厦门经济特区献计献策、努力工作。
  致公党厦门组织在25年不平凡的历程中,紧跟厦门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跟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致公党作为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广大党员以浓烈的爱国热情,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协助引进资金近十亿元人民币;作为涉侨参政党,协助政府努力做好侨务工作,维护归侨侨眷的正当权益,积极反映广大归侨侨眷、海外侨胞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积极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政府献计献策。
  25年的今天,致公党组织与各民主党派都汇集在新的团结大厦共商国事,100多个民主党派干部队伍,现代化的办公条件和工作环境,以及各自近百万元的财政经费……
各民主党派按照“参政为民,服务社会”的思想,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智力优势,积极借助社会的力量,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加强党派间的联合,努力提高服务的水平,向社会展示新时期参政党的良好形象,民主党派的不断发展,也显示了厦门经济特区25年来的辉煌成就。
  厦门,25年来的巨变是如此惊人:生产总值从1981年的7.41亿元,跃升到2006年的约1160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981年的1.95亿元,跃升到2006年的约270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1年的482元,提高到2006年的约18370元。
  今天,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为各民主党派工作提供了大舞台,同时也赋予我们新的使命,对爱国统一战线的各民主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精神,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奋勇争先,为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献计献策、再建新功!(王起鹍)2006年12月
图:在颁奖晚会上
 

仅供参考   请勿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