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zx.gif (1675 bytes)

zxta.gif (10221 bytes)

您目前的位置:致公首页-->政协提案-->

 

 

建议把厦门建成国际性华文教育基地

致公党厦门市委员会


   

华文教育作为侨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侨务工作中有着深远的意义,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正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参加了致公党和侨联界别的联组会议时,委员们关于华文教育的发言引起了胡锦涛和贾庆林的极大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在会场就表示,办好华文教育,国家要投入,社会力量也要动员起来,比如成立华文教育基金。

厦门作为我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华文教育发展迅速,已经拥有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和集美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三个规模较大的对外汉语教学院校,是我国重要的华文教育基地,在开展海外华文教育中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华文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厦门市华文教育的进一步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一是华文教育的重要性尚未被充分认识,仅被视为与音乐、美术、舞蹈、外语相等同的特色教育,甚至有的部门在开展华文教育中强调经济效益,影响了海外华文教育工作拓的展;二是缺乏支持华文教育的具体政策,如华人华侨子女入学难问题尚未能得到解决,有的学校接收,有的则拒收,而有的则要求高额赞助费,导致不少学生家长及监护人为寻找合适的学校而奔波劳碌;三是涉及华文教育的相关政府部门缺乏统筹协调,致使在办理签证等居留证件方面手续繁杂。如,在读学生签证到期需要延长,出入境管理部门求教委出具介绍信且学生有在校证明,而学校往往又怕承担责任,不愿盖章证明等等;四是华文教育资源尚未充分利用,三大华文教育院校尚缺乏一套有效的协调与配合机制,华文教育资源尚未被充分开发利用,厦门外国语学校、集美中学等中小学校开展华文教育的潜力还有等进一步开发利用;五是缺乏从事华文教育的社会力量,以输出华文教师为例,目前从民间渠道输出的华文教师,主要还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的渠道,没有专门的从事华文教师输出民间中介机构,输出渠道十分有限。

为此,建议进一步挖掘厦门的华文教育资源,在建设全国华文教育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把厦门建设成为国际性的华文教育基地,以华文教育为纽带,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增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华文教育的发展

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华文的影响正在扩大,全球的“华文热”方兴未艾。厦门已经具备开展华文教育的优越条件,大力支持华文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发展华文教育有利厦门发挥区位优势,做好“以侨促统”工作。开展华文教育,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纽带,不仅能够增加海外华人华侨对祖国的认同感,而且能够通过台湾籍的海外华人华侨,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做好侨务对台工作。当前,台湾当局“台独”步伐加快,在教育方面屡改教科书,妄图篡改台湾历史。在华外华文教育方面,台湾也妄图将其教科书作为海外华人华侨接受华文教育的教材。因此,厦门充分利用已经具备的条件,大力发展华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发展华文教育有利于把厦门建成国际性的城市。在《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指出,厦门要加速推进国际化,力争在新世纪的前十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国际性城市,成为厦门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而开展华文教育,由于其主要对象是海外华人华侨,因而能够推动厦门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厦门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扩大厦门在国际上的影响,而这些都将有利于推动厦门国际化的步伐,有利于把厦门建成国际性的城市。

3、发展华文教育有利“教育之城”的发展。在《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是出了要建设“教育之城”;在《厦门市加快海湾型城市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要“按照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以建设教育之城和艺术之城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城市发展新内涵”。目前,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和集美大学的海外教育学院以及华侨大学在厦门新校区的建设,已经成为厦门“教育之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华文教育也将有利于“教育之城”的发展。

(二)政策扶持,大力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

华文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国家发展华文教育的大政方针下,厦门市政府出台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或支持办法,将极大地推动厦门华文教育的发展。

1、简化签证办证手续。侨办、外办、侨联、教育、公安、出入境管理等部门加强协调,出台管理办法,建立相互沟通与配合的工作机制,规范、简化签证办证手续,同时也避免出现个别单位因怕承担责任而不作为的现象,方便海外华人华侨子女来厦求学。同时,加强与省侨办的联系,努力建立起快速的反馈渠道,方便外籍学生来厦学习。

2、解决华人华侨子女入学难问题。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华侨子女回国就读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视同当地居民子女办理入学手续;归侨学生、归侨子女和华侨在国内的子女报考国家举办的非义务教育的学校,教育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给予照顾。”这一规定从大政策上解决了华侨子女入学难问题,但如何让华侨子女进入合适的学校学习,因择校问题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仍将会存在。建议借鉴台商子女在厦就学的办法,解决华侨子女就学难问题。此外,外籍华人具有特殊性,既不同于一般外国人,因为他们对中国具有浓厚的祖籍国情结,又不同于华侨,因为他们已经加入外国国籍。因此,在对待外籍华人子女入学问题上,政府也应该采取更加灵活的办法,既符合国家政策,又能照顾他们的情感。

3、加大华文教师输出工作力度。海外华文学校对华文教师需求量非常大,有的国家就需要上千名华文教师,目前外派华文教师的数量远不能满足需求。加大华文教师的输出力度,既是缓解海外侨校对华文师资力量短缺的现状,又能够缓解国内部分师范毕业生就业压力,可谓一举多得。因此,加大对公派华文教师的支持力度,增加外派教师的收入,提高外派从事华文教育的吸引力。建议提高公派教师的保留工资,并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给予额度不等的补贴。与此同时,拓宽民间华文教师输出渠道,引导、扶持从事华文教师输出的中介机构,通过规范管理,在愿意赴海外从事华文教育的教师与海外华文学校之间搭起一个平台,使华文教师输出在质和量上都有一个飞跃。

4、成立厦门华文教育基金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要成立华文教育基金会,国务院侨办牵头,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积极参与。目前,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已于20049月在北京成立。厦门作为重要的华文教育基地,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将成立厦门华文教育基金会列入议事日程,争取早日成立厦门华文教育基金会,推动厦门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5、支持困难华人华侨子女回国学习。据了解,由于当前华人华侨子女回国学习,收取的费用以美元计,有不少普通华人华侨,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普通华人华侨,虽然很想送子女回国学习华文,却又因承担不了学费而放弃,失去了回国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机会。建议以由政府和学校建立奖学金制度,为学习优秀的困难华人华侨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在厦门华文教育基金会成立后,依托华文教育基金会,为有意回国学习而无力承担学习费用的华人华侨子女提供学习补助,吸引更多的华人华侨子女回国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扩大厦门华文教育在海外的影响。

(三)加强引导,充分挖掘华文教育资源

通过政府加强引导,科学配置文教育资源,避免个单位和部门各行其是,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厦门的华文教育资源,形成合力,推动厦门华文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1、建立三大华文院校的协作机制。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和集美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作为厦门最重要的华文教育资源,由于隶属关系不同,院校之间尚缺乏一套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在华文教育建设方面,有的是重复建设,有的则因未能实现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华文教育资源的浪费。建议由政府牵头,协调三大华文院校,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协作机制,实现华文教育资源的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厦门华文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推动夏(冬)令营活动走向市场化。夏(冬)令营是华文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在加强与中国学生的交流,促进海外华人华侨子女对中国的了解,激发学习趣等方面成效显著。建议侨办、侨联等部门与旅部门加强合作,加大夏(冬)令营在海外的宣传力度,提高夏(冬)令营在海外华人华侨中的知名度。通过与旅游部门合作,推出旅游专线,推动夏(冬)令营从政府包办逐步走向市场化,有利于降低费用,保持其持续发展。

3、大力打造华文教育品牌。200310月,由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福建省侨办、厦门市侨办共同主办的国际华文教育论坛在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召开,来自马来西亚、柬埔寨等13个国家的华文教育工作者百余人出席了会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建议政府加强支持和引导,整合民间华文教育力量,把争取将国际华文教育论坛“落户”厦门,或举办“世界华文教育论坛”,打造厦门华文教育品牌,形成类似于“九•八” 投资贸易洽谈会的华文教育盛会,成为海内外华文文化教育事业的助推器、新思想和新理念的孵化器、弘扬民族精神的扩音器。

4、挖掘民间华文教育力量。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在华文教育中的作用,如继续挖掘外国语学校、集美中学等学校在开展华文教育方面的资源,鼓励这些学校积极探索开展民间华文教育的合作与交流的渠道与方法。另一方面要挖掘归华侨侨眷中的教师资源,由于他们熟悉海外侨居国情况,在从事华文教育中往往驾轻就熟悉,事半功倍。建议政府加强引导,充分发挥这些民间华文教育的力量。如,对归侨侨眷中的教育工作者进行调查摸底,按侨居国、教学学科等进行分类,聘请他们在华人华侨子女入学比较多的中小学担任辅导老师,或由学生聘请进行家庭辅导,既可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语言不通而影响教学质量,又可解决华人华侨子女华文水平参差不齐而教学困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