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海外洪门昆仲
--王起鹍--

【更改字体样式: 】  
     
  
孙中山先生与华侨中的洪门组织更有深厚的关系。海外洪门组织在当时虽是一封建秘密性的组织,但它代表着很大一部分劳动平民,而且一直为其“忠诚爱国、义气团结、义侠锄奸”的信条所维系。美洲致公堂组织庞大,成员20万之多,该组织对革命的态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全美洲华侨对待革命的态度。孙中山对美洲华侨争取能否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将取决于致公堂的向背。由于洪门人士因远居海外,亲身遭到帝国主义的直接迫害,容易接触新思想,有一定程度的革命性。孙中山深入华侨社会看到了这一点,很重视洪门组织的工作,他认为“美洲洪门之众,欲用之,非加入其团体不可”,毅然于1903年冬在檀香山加入致公堂,并封为“洪棍”之职(海外洪门职位:元帅称“洪棍”)。孙中山加入洪门组织,并非真正推崇和信仰洪门会党的一套做法,实为改造会党采取的一种策略。
  孙中山参加致公堂后的第一项工作是改组《大同日报》。《大同日报》改组后,其“革命横议,鼓荡全美。华侨受其感化者日众”;第二项工作是重订洪门致公堂总章程。原来的致公堂章程繁琐神秘,封建秘密结社色彩浓厚,经改订后的新章程开宗明义地把致公堂的宗旨改造成与兴中会及后来的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一致,使原来的封建性质的章程充满民主革命的内容;第三项工作是重新登记会员。孙中山很清楚,致公堂内部复杂,除少数热心职员外,多半拘泥旧习,又多加入保皇党,没有远大志向,因此他倡议实行全美会员总注册,并整顿美洲各地洪门组织。
  孙中山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海外革命组织力量,1909年11月至1910年初春,亲自赴美国发起建立同盟会。孙中山认为,“倘海外同志及洪门能联络为一团体以赞助革命”,“有此一臂之助,不患大事不成矣”,故决定全体同盟会会员一律加入致公堂。同盟会会员加入致公堂,吐故纳新,使致公堂衰老的肌体吸进新鲜血液,同时也使同盟会组织获得大发展,壮大加强了革命力量,可谓一举两得。
  1911年6月15日,孙中山向致公堂提议组织的美洲洪门筹饷局(又称中华革命军筹饷局)在旧金山成立,筹饷局对外称做国民救济局。其组织机构由致公堂和同盟会选出代表组成。洪门筹饷局成立后,孙中山亲率洪门筹饷局成员不辞劳苦地做演讲宣传活动,对争取美国、加拿大各地致公堂支持革命起了重大作用:
  加拿大华侨约4万人,其中加入致公堂者80%。1911年,孙中山到加拿大为黄花岗起义筹饷,各处致公堂纷纷典押会所,共捐款加元6.4万元,是当时为黄花岗起义各地华侨捐款的第一位。
  根据美洲洪门筹炯局的指示,古巴华侨也成立了代理筹饷处,经过洪门筹饷局的工作,华侨的捐款从北美洲发展到南美洲。
  孙中山以洪门成员身份,也以中华革命党领袖身份,要求各埠洪门,对外联络名义仍然可以照旧,但“其内部则一律按照总章、通则行事”,后来洪门中一部份脱颖而出的精英,结成了筹备致公党的政治组织的力量,说明海外华侨在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影响下,政治觉悟有了提高。1925年正式成立了中国致公党。
  民国以后,孙中山将革命重心移至国内,与海外联系愈来愈少,也标志着他对海外洪门的改造工作结束。

上图:1911年,孙中山与温哥华洪门会员摄于士丹利公园


图二:1911年7月,孙中山先生在旧金山成立中华革命军筹饷局时与海外洪门人士合影


图三:笔者 (左四)在檀香山国安会馆目睹孙中山先生1904年在檀香山加入洪门团体的名册(下角)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请勿复制